编程快讯
6月20日,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正式发布首期《全球发展报告》。
其中指出,自动化的生产线、智能化的机器人等将代替大量从事重复性、机械性工作的劳动者,可能引发大规模的传统劳动密集型职业岗位消失。据估计,2020年至2025年间,全球约8500万工作岗位将被机器代替。
的确,如今无论是科研院所,商业巨头还是初创企业,各行各业都在大力开发或者引进人工智能,由于储备不足,导致人工智能人才现在出现缺口,而且非常巨大。或许你想问,到底哪些职业最可能消失呢?
现实中或许能找到答案。
有网友曾发微博说,每次去银行办业务的时候,隔着柜台,工作人员飞快说话的时候对于有社恐症的她来说压力山大。结果这次她去银行开卡,超爽。因为她全程都在机器上搞定,完全无需和任何人交流。
不错,现在越来越多银行都出现了机器人服务员——虽然目前机器人还不能办理所有业务。但在未来,机器人也许会取代银行柜员。
此外,之前在上海的一场财务分享沙龙上,一个叫“小勤人”的财务智能机器人,让所有会计都感受到巨大的压力。在现场,“小勤人”只花三四个小时,就把一个财务工作者一天的工作做完了。而且它完全不需要休息,能不间断地工作。从本质上说,会计主要是信息搜集和整理工作,对严谨性有极高的要求。而严谨,恰恰是机器的强项。
不要以为这些改变,看上去还很遥远。科技发展的速度,比我们想象中要快,而且快很多……
15年前,很多人拼命练习五笔打字,但现在几乎没人用五笔了。
10年前,出门前大家一定会带钱包,但现在大家出门,只用带一个手机。
3年前,共享单车的普及,让摩的师傅也提早退休了。
所以,等到人工智能普及的那天,我们怎么办?这是不是就意味着你没机会了?不。至少你还拥有学习的权利和能力。
可能你会说,我都中年了,有点资产,有点积蓄,人工智能对我影响不大。那孩子呢?他们长大的时候,刚好面临与人工智能的竞争,你也觉得没关系吗?千万不要用现在的经验去指导我们的孩子。
问:为什么说学编程要趁早?
3岁-16岁,是孩子通过学编程培养抽象逻辑思维的最佳年龄。
专家表示,孩子在8岁左右开始形成抽象逻辑思维,如果孩子在3-16岁学编程,利用好这个黄金期,那么突破逻辑思维的局限不是问题。
逻辑是很抽象的,是很难通过语言文字去表述的。编程正是通过可见的代码、工具、运行结果,去不断梳理抽象的逻辑思维,再通过动手实践把抽象思维具象化地表现出来。在编程的世界里,你多输入一个标点符号,都会造成程序大乱,无法运行,更别说在逻辑分析上出现问题。
面对学习中的错误,孩子容易得过且过,而在编程世界里无法养成这种习惯,这对孩子今后的学习、考试,甚至未来的工作与生活都有很大影响。
问:学编程有什么用?
培养“如何解决问题”的思维方式
编程思维的核心,其实是把复杂的问题分解成一个一个较小的模块,而其中的一些模块应该是可以重复使用的。
预先设计好这些模块之间的联系,逐个实现这些小模块之后,再把它们都整合到一起——这种能力对于解决任何问题都有帮助,也是让孩子学习编程最大的收获之一。
“调试”这个过程所体现的价值
没有人能一次把程序写对,写完之后一运行,总会发现这样、那样的问题,这时候就需要进行“调试”。
调试对于孩子来讲其实是个很痛苦的过程,有时候调了半天还是不行,就很有挫败感。但这个过程恰恰能锻炼很多能力:
比如怎样找到问题出在哪里,其实有很多技巧和方法;还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敏锐的观察力——这些都是放在任何领域都很有用的能力。
问:怎样判断编程老师的水平?
无论教哪一科,老师最重要的素质只有三条:
专业知识积累够深,相关知识面够广;
能够用形象的表达方式(包括口头、图解甚至动画)讲述知识点,并且能够提炼出一些规律;擅长使用引导的方式让孩子自己达成目标。
第一点应该很容易理解,老师要教100%的内容,自己必须要200%的储备。如果老师有足够的知识储备,对于孩子的提问应该可以应对自如;如果经常回避孩子的提问,那多半是肚子里没有料。另外,还可以看老师能不能针对孩子的作品提出有趣的改进或者拓展建议。
第二点也比较直白,老师讲得是不是形象易懂。家长即便不太懂编程,也能有个大致的判断。
第三点,好的老师上课要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思考并自己找到答案,而不是只把知识点讲掉,带着孩子做完一个作品就完事了。
重视科学教育,培养科学素养
前段时间印发的《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(2021-2035年)》也提到了科学素质是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,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,并且还针对青少年群体提出了科学素质提升行动的具体要求。
而对于孩子个人的成长来说,身处人工智能时代,科学素质也已经成为必备的素养之一,如果没有科技自信、科学思维、科学能力,将来或许会寸步难行。正如如今倡导的STEAM教育,其中为首的一环就是Science——科学,可见,培养孩子的科学素养实属必要。
那么,为什么要从小就培育孩子的科学素养呢?这是因为孩子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,如果在最初引导孩子探索科学,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想象力,增强科学兴趣、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,将来才有可能培育一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,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夯实人才基础。
有一些家长认为,孩子在中小学阶段主要是升学,一切对于升学有助益的事情,家长朋友们都愿意去试一试。
其实,让孩子学习机器人是家长们相当“功利”的投资了。
从教育发展趋势来看,全国各地的机器人大赛举办越来越频繁。许多重点学校的招生简章都将机器人知识、机器人技能纳入了科技类特长生考察范畴。如各大211、985高校,纷纷将机器人科技竞赛获奖者,作为优先录取对象。
这两年教育部认可的比赛有30%也基本是信息类的比赛,竞赛主办方必须是在中央编办、民政部登记管理的正式机构,对学科类竞赛数量要大幅压缩,公示了2021-2022年度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30余项,其中科技创新类有十多项。
未来,人工智能将会取代大量简单、重复性机械性的工作,掌握编程能力才能够更好地迎接人工智能时代。